《黄帝内经》讲疾病的来源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夫百病之始生者,必起于燥湿、寒暑、风雨、阴阳、喜怒、饮食、居处。”又说:“百病生于气也。” 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(jiong热)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”。
一、疾病生于气候 当心空调和暖气
“生于风寒暑湿燥火”,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。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,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。比如空调、冷气也归为“燥”,暖气归“火”。
人体内的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?天地的力量,夏天。自然需要热,人身也需要热,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,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,人要“顺”。
可是,现在空调开的很低,人的阳气“逆”往里走,所以灾害生。
二、疾病生于阴阳 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
中医讲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绝,精气乃绝。”阴阳要和谐,也就是夫妇要和谐。夫妻吵架、猜忌、相互怨恨,阴阳就不协调,是疾病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
三、疾病生于喜怒 情绪是健康的关键
“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湿风;人有五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思恐。” “寒暑燥湿风”是外五行,“喜怒思忧恐”是内五行,都也可以致病。
恨伤循环系统“心”,恼伤呼吸系统“肺”,怒伤消化系统“肝”,烦伤生殖系统“肾”。
四、疾病生于饮食 冷饮会伤阳气
“寒温无节”,会损伤人的阳气。
草食动物的跟肉食动物的肠和齿是不同的,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。我们的牙齿,二十八颗是平牙,四颗是俐牙。荤素比例一比七为宜。
五、疾病生于居处 睡觉就是养命
阳气是人的命根,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,思维、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。阳气靠什么补充?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少有的补充阳气的过程之一。
肾要人体处在藏、睡眠的时候才当班,才能够主骨、生髓、就生血,阳气就能够得到补给。所以熬夜是有悖天道的。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,调整自己的睡眠,“得道天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