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药学界的“熊猫药材”
雷丸,纯野生,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,苦,寒,有小毒,入胃、大肠经。感雷震竹,自然而生竹林土中。上无苗叶蔓藤,也。必须在雷雨天后才能采集到。独产于中国,主产于甘肃。其中以河西走廊张掖地区出产的雷丸品质Z佳,为世界珍稀中药,一直被医药学界称为“熊猫药材”。
《中国药典》:“丸藏竹,击岂闻雷,皆霹雳击物,精气所化,生之奇也。大的如枣,小的如豆。皮黑而微赤,肉白甚坚实。”
释名
《本草纲目》:“雷实、雷矢、竹苓(雷斧、雷楔,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。此物生土中,无苗叶而杀虫逐邪,犹雷之丸也。竹之余气所结,故曰竹苓。”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“所谓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刚柔断而吉凶生矣。(凡物有质成,有气结,如茯苓之本乎松,雷丸之因乎竹是也。木之耐岁寒,实而坚多节者,唯松性善隐伏,故遗苓名之;草之能冬生,虚而苍KT色者唯竹,象切震雷,故转丸名之,其气类所感,一静一动,一秉大夫贞洁之操,一展君子奋杨之力,其功用各有致也。)”
主治
杀三虫(绦虫,钩虫,蛔虫),逐毒气胃中热,消积。《神农本草经赞》:“作摩膏。除小儿百病。马志曰:疏利男子元气,疏利女子藏气。”
本草集注
《本草述钩元》:“雷丸为竹之余气所结。夫竹引根于秋深。孕笋于冬半。是禀清寒以生。合于金水之阴以在下者。兹味本清阴之气味。而又能疏利。取以行气血之热。岂非良剂。第通用不无有伤元气耳。”
《本草崇原》:“雷丸是竹之余气,感雷震而生,竹茎叶青翠,具东方生发之义。震为雷,乃阳动于下,雷丸气味苦寒,禀冬令寒水之精,得东方震动之气,故杀阴类之三虫,而逐邪毒之气,得寒水之精,故清胃中热。震为雷,为长男,故利丈夫,不利女子。”
《对山医话》:“药有雷丸之名,本草谓与雷斧雷楔。皆霹雳击物时,精气所化。若埋于向阳之处,数年后即大如卵,坚如铁矣。按雷火本地中湿蒸之气,郁久勃发,随地气升起,泄为阴中之阳。雷丸得其余气,故能除胃火,散皮中结热。然久服则令人阴痿,盖亦性阴所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