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知母:上润肺燥、中清胃热、下消肾火

知母,味苦、甘,性寒,归肺、胃、肾经。功效清热泻火、滋阴润燥。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味苦,寒。主治消渴,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,下水,补不足,益气。”

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,上能清肺,中能凉胃,下能泻肾火。配以黄芩,则泻肺火;配石膏,则清胃热;配黄柏,则泻肾火。知母既能清实热,又可退虚热,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,用于阴虚内热、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,须与滋阴药配伍,始能发挥它的作用。


石膏与知母配伍

石膏,质重气薄,辛,甘,大寒,主治温热病气分实热。

知母苦寒泻火而不燥,甘寒质润滋阴而不腻,以清润为长。

《本草正义》曰:“知母寒润,止治实火,泻肺以泄寒热....清胃以生津液....热病之在阳明,烦渴大汗,脉洪里热,佐石膏以扫炎”

二药配伍,增清热泻火之功,且滋胃润燥不伤阴。


知母和黄柏配伍

在许多经典名方中都可以见到,如大补阴丸、知柏地黄丸、滋肾丸等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“入胃以清外感之热,伍以石膏可名白虎(二药再加甘草、粳米和之,名白虎汤,治伤寒温病热入阳明)。入肺以润肺金之燥,而肺为肾之上源,伍以黄柏兼能滋肾(二药少加肉桂向导,名滋肾丸),治阴虚不能化阳,小便不利。”

《本草求真》:“知母味辛而苦,沉中有浮,降中有升,既能下佐黄柏以泄肾水,复能上行以润心肺,汪昂曰:黄柏入二经血分,故二药必相须而行。俾气清肺肃,而湿热得解。是以昔人有云,黄柏无知母,犹水母之无虾,诚以见其金水同源,子母一义,不可或离之义。”

知母配伍黄柏,除了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而引发的各个病症以外,还可以用于下焦湿热的治疗,如因湿热下注所引发的阴部瘙痒、带下过多、热淋疼痛等。


炮制

《本草纲目》:“凡用知母拣肥润里白者,去毛切,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,下行则用盐水润焙。”盐知母可引药下行,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,并善清虚热。酒炙后能引药上行,缓和苦寒之性,增强清泻肺火的功效。麸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,适用于脾虚便溏而肺有燥热的患者。

经典方剂

《伤寒论》白虎汤

组成:石膏一斤,碎(30克)、知母六两(9克)、甘草(炙)二两(3克)、粳米六合(9克)。

用法: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现代用法:水煎服。

功效:清热生津。

主治:阳明气分热盛,症见壮热面赤,烦渴引饮,汗出恶热,脉洪大有力或滑数。

方解:石膏辛甘大寒,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,透热出表,除烦止渴,故重用为君药。知母苦寒质润,苦寒可助石膏清泄肺胃实热,质润能滋阴润燥以救阴,为臣药。君臣相须为用,既可大清气分之热,又能滋阴生津,功效倍增。炙甘草、粳米益胃和中,并防石膏、知母大寒伤胃,为佐使药。四药合用,使热邪得清,津液得复,诸证自愈。白虎为西方金神,用以名汤,比喻其清热之力浩大。

《太平惠民和济局方》二母散

组成:知母、贝母各等分。

用法用量:上为末,临睡时白汤调,温服。

功能:清热化痰,润肺止咳。

主治:肺热燥咳或久咳伤阴,症见咳嗽,痰壅喘急,喘急倒头不得,肺痨有热。

加减:如喘急,加苦葶苈末;如久嗽不止,加马兜铃末,如无,以粟壳代,去筋膜不制。

方解:方中二母皆润燥之品,贝母化痰泻肺,配以知母滋肾清肺金,苦能泄热,寒能胜热,润能去燥。

各家论述:《成方切用》:“用贝母化痰泻肺火,知母滋肾清肺金,取其苦寒胜热,润能去燥也。”

《景岳全书》滋阴八味丸(《医宗金鉴》知柏地黄丸)

组成:熟地黄、山茱萸(制),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知母、黄柏

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,加了知母和黄柏。

知母善于清肺热降胃火,同时也有滋肾阴的作用;黄柏为清利下焦湿热的良药。

知柏地黄丸在滋补肾阴的同时,兼有清泻虚火和清利湿热的功效。

《兰室秘藏》通关丸(滋肾丸)

组成:黄柏一两(30克)、知母一两(30克)、肉桂半钱(1.5克)。

用法:上药共研细末,水或炼蜜泛为丸。每服6克,每日2次,开水送服。

功效:清热化气,通利小便。

主治:湿热蕴结膀胱,癃闭不通,小腹胀满,或尿道涩痛,舌红,脉细涩。

方解:本方以黄柏、知母苦寒泻火为主,反佐以肉桂温阳化气为辅。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