畅通三焦 升清降浊
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,是一条阳经,是人体较为关键的经脉之一,自无名指末端开始,经过手背到前面的手臂,两骨之间经过手肘向上蜿蜒到达肩部,进入缺盆,通过隔断肌肉分别为上焦,中焦以及下焦。
三焦作为六腑之一,可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调、步调一致。很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“病机丛杂,虚实互现,多脏受累”,究其根本就是“三焦不通”。
通三焦之方
1.《伤寒论》小柴胡汤
【组成】柴胡半斤(24g);黄芩三两(9g);人参三两(9g);甘草炙,三两(6g);半夏洗,半升(9g);生姜切,三两(9g);大枣擘,十二枚(4枚)。
【主治】1)少阳病证。邪在半表半里,症见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口苦,咽干,目眩,舌苔薄白,脉弦者。2)妇人伤寒,热入血室。经水适断,寒热发作有时;或疟疾,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。
【方解】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,疏达经气;黄芩清泄邪热;法夏和胃降逆;人参、炙甘草扶助正气,抵抗病邪;生姜、大枣和胃气,生津。使用以上方剂后,可使邪气得解,少阳得和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得和,有汗出热解之功效。
【加减】若胸中烦而不呕,去半夏、人参,加栝楼实1枚;若渴,去半夏,人参加至9克,栝楼根12克;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9克;若胁下痞梗,去大枣,加牡蛎12克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12克;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6克,温覆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5克,干姜5克。
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。少阳病证,宜采用和解法。
2.《金匮要略》橘枳姜汤
【组成】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
【主治】治胸痹,气滞饮阻证。症见胸中气塞,短气。
【功效】行气化饮,和胃降逆。
【方解】方中重用橘皮宣通气机,理气和胃;枳实消痰下气;生姜温阳散饮,和胃降逆。三药合用,能使气行饮消。
治疗三焦不畅的经典古方,亦治胸痹轻证,临证若气滞与饮阻并存,本方可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合用(茯苓30g,杏仁15g,甘草15g ,陈皮30g,枳实15g,生姜3片)。临床用本方治疗冠心病、慢性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急慢性胃炎等疾病。
3.《温病条辨》三仁汤
【组成】杏仁五钱(15g),飞滑石六钱(18g),白通草二钱(6g),白蔻仁二钱(6g),竹叶二钱(6g),厚朴二钱(6g),生薏苡仁六钱(18g),半夏五钱(15g)。
【功效】宣畅气机,清利湿热。
【主治】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。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肢体倦怠,面色淡黄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苔白不渴,脉弦细而濡。
【方解】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,使气化有助于湿化;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,化浊宜中;苡仁益脾渗湿,使湿热从下而去;三药为主,故名"三仁"。辅以半夏、厚朴除湿消痞,行气散满;通草、滑石、竹叶清利湿热。诸药合用,共成宣上、畅中、渗下之剂,而有清热利湿,宣畅混浊之功。
【加减】若湿温初起,卫分症状较明显者,可加藿香、香薷以解表化湿;若寒热往来者,可加青蒿、草果以和解化湿。
4. 郝万山 柴桂温胆定志汤
【组成】柴胡8g、黄芩9g、桂枝9g、炒白芍12g、陈皮6g、茯苓12g、枳壳12g、竹茹10g、法半夏9g、远志9g、菖蒲6g、人参9g、炙甘草9g。(参考量)
【功效】和枢机、解郁结、畅三焦、化痰浊、宁神志。
【方解】用柴胡桂枝汤振奋心胆阳气,用定志丸(党参、人参、茯苓(宁心作用)、石菖蒲、远志(除痰、宁神作用)),用温胆汤化痰浊,醒神窍。对抑郁症失眠的病人也常常加炒枣仁、再加龙骨、牡蛎。
该方是柴胡桂枝汤、温胆汤、定志小丸的合方,既针对少阳胆的阳气展发不动,也针对了少阳三焦代谢不畅、乌云密布、雾气弥漫,对调整人体的表里内外、上下左右、五脏六腑的疾病都有作用。
三焦用药
上焦:宣化肺气,临床上常用杏仁,桔梗,枳壳轻清流动之品;
中焦:强健脾胃,常用蔻仁,藿香,佩兰,厚朴,半夏等芳香化浊,燥湿理气之品;
下焦:渗利膀胱,选用薏苡仁,猪苓,茯苓之品。
但各脏腑不是孤立的,而是协作。开上焦,有助于利中焦之气;枢转中焦又有宣上导下之功;开利下焦,使湿有出路。
导引
八段锦的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可Y效梳理人体的三焦,顺畅全身的气血,加快各个脏腑的运化,减轻疲劳。
动作要领:双手十指相对从小腹向外螺旋上升180度,再次十指相对。双手是从中线螺旋上升。现代医学研究,螺旋力能更好的拉抻经络,这样就拉抻了手臂三阴三阳六条经络。
托天后,保持七个呼吸,这时要无名指领劲儿抻拉三焦经,不仅抻拉了手臂六条经络,还重点抻拉了三焦经。
从中线上升,落下,在武术防守上,能够护住自己的中线 。托天时还要保持双臂夹耳,这样自然能够打开肩井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