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替代:黄芪
《黄帝内经》:“壮火食气,少火生气。”黄芪,又称为北芪,被誉为“补气之长”。其味甘,性微温,具有健脾补中,升阳举陷,益卫固表,利尿,托毒生肌的功效。主治脾气虚证,肺气虚证,气虚自汗证,气血亏虚,疮疡难溃难腐,或溃久难敛等。但是临床上,大量黄芪、人参用于气虚病人,常会虚不受补而虚火上浮,倘若少用则疗效又不显著。有没有一种药既有北芪的补益之性,又不像北芪那么容易上火呢?
1. 五指毛桃
五指毛桃,又称五爪龙、五指牛奶,性微温,味甘,素有“广东人参”的美誉,药用价值高,是药食同源佳品。国医大师邓铁涛说:“五指毛桃……具有健脾补气、益气利湿、祛痰平喘、舒筋活络之功效,并有益气不伤阴、补而不燥、药食同源等特点,为补虚之佳品”。
岭南“四时常花,三冬无雪”,由于“春夏多雨,天热地湿”的地理环境,岭南人民尤其注重调理身体、健脾补中。五指毛桃性味、功用十分切合岭南人群“虚不受补”的体质特点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肺虚弱、产后无乳、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肺痨咳嗽、肝硬化腹水等病症。
2.仙鹤草
仙鹤草始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属苦凉之品,其收敛止血的功用已为古今医家所重视,但对本品补气功效则多忽略。
江浙一带农村称本品为“脱力草”,常配红枣煮食,调补气血,治脱力劳伤,效果很好。
与功劳叶配伍,用于气虛患者,绝无虚火上浮之弊,有虚火者亦能清退。
3. 棉花根
棉花根,被称为“土黄芪”,性味甘温,具有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、平喘固脱的功效。适用于多种肿瘤,如肺癌、肝癌、精原cell癌、胃癌、食管癌及咽喉部肿瘤等。此外,还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体虚浮肿、子官脱垂等。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三者能完全代替黄芪。黄芪自有自己的适应证,若气虚渐及阳虚,气短疲乏,恶冷喜暖,无虚火,可受补,仍以黄芪为补气SHOU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