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罗刹海市》七冲
刀郎新歌《罗刹海市》中“过七冲”指中医中的“七冲门”。
《难经·论脏腑·四十四难》:“七冲门①何在?然:唇为飞门②,齿为户门③,会厌为吸门④,胃为贲门⑤,太仓下口为幽门⑧,大肠小肠会为阑门⑦,下极为魄门⑧,故日七冲门也。”
① 冲门
冲要之门,即要道。
② 飞门
飞,古通扉(门扇)。主要是因口唇的张合,饮食等皆由此而入,如同门扇一样,所以把口唇叫作飞门。《黄帝内经灵枢·忧恚无言》:“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。”
③ 户门
食物在口内SHOU先要通过牙齿的咀嚼,如门户一样,故称。
④ 吸门
因会厌是掩盖气管的器官,也是唿吸纳气的枢纽,故称为吸门。《黄帝内经灵枢·忧恚无言》:“会厌者音声之户也。”会厌位于喉入口上方,舌部及舌骨之后。形如一树叶,柄在下,能张能收。呼吸语言时开启,饮食吞咽时关闭,以防异物入气道。《类经》卷二十一:“会厌者,喉间之薄膜也,周围会合,上连悬雍,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,赖其遮厌,故谓之会厌,能开能阖,声由以出,故谓之户。”《医述》曰:“咽与喉,会厌与舌,四者同在一门,其用各异。喉以纳气,故喉气通于天;咽以纳食,故咽气通于地。会厌管乎其上,以司开阖,食下则吸而掩,气上则呼而出。是以舌抵上 ,则会厌能闭其喉。四者更相为用,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。”
⑤ 贲门
贲,是沸起或奔动的意思。贲门指胃上口,其上与食道相接,贲通奔,食物从此处奔入于胃,故称。
⑥ 太仓下口为幽门
太仓是胃的别名。太仓下口即胃下口,因它和小肠相衔接,如曲径通幽一样,所以称它为幽门。
⑦ 阑门
阑与栏通,即门户之间的门栏。阑门指大、小肠交界部位。形容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,故称。
⑧ 魄门
魄古同粕,即糟粕。因肛门是传出糟粕之处,所以称它为魄门。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:“魄门亦为五脏使,水谷不得久藏。”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,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,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、肺的肃降、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,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,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。
论述集注
《古本难经阐注》:“七冲门者,皆指出入之处。”
《侣山堂类辩·辩七门》曰:“所谓门者,有开有阖,有旋转之枢,神气之有出有入,皆由此门。如曰吸门,必先呼出而后能吸入,有如辘轳之有升有降也。夫人之所以养生者,莫先乎饮食,如饮食不下,二便闭癃,多有因于气机不转”
《中医脾胃病学》:“
飞门一贲门(口、咽、食管)属上焦,为太阴肺所主,主受纳饮食,入而不出。
贲门——阑门(胃、小肠)属中焦,为阳明胃与太阴脾所主,主腐熟运化。其中,阳明胃(贲门——幽门)主受纳、腐熟,以通降为顺(上脘属上焦,主受纳;中脘属中焦,主腐熟;下脘属下焦,主通降)。
小肠(幽门——阑门)属太阴脾所主,主运化升清。
阑门——魄门(大肠、肛门)属下焦,为阳明大肠所主,主传导,出而不入。”
七冲门常见症状
1. 口腔疾病
脾开窍于口,脾失健运还可引起许多口部疾病如口角溃疡、口角发炎等。
齿者,骨之余,肾之标,寄养于龈。足阳明胃经,络于上龈,手阳明大肠经,络于下龈。故牙痛多与肾、胃、大肠经有关。“下病上取”,下牙痛针灸取大肠经穴位,上牙痛取胃经穴位,往往收效颇丰。
2. 咽喉疾病
喉痹,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喉炎,其含义较广,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、慢性炎症。
《古今医统大全》:“《内经》曰:一阴一阳结,谓之喉痹。(一阴是厥阴风木,一阳是少阳相火,风火结郁咽喉,不散则成痹矣。)又曰∶咽喉者,水谷之道也。喉咙者,气之所以上下者也。会厌者,音声之户也。足之少阴,上系于舌,络于横骨,终于会厌,两泻其血脉,浊气乃辟。《原病式》曰:喉痹,不仁也,俗作闭,犹闭塞也。火主肿胀,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。”
3. 胃病
贲门病变常见失弛缓证,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、胸骨后疼痛、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、肺部感染等症状。胃镜下也可见到贲门松弛,闭合不全,临床主要表现为反流、烧心、嗳气等胃食管反流症状。
幽门是消化道Z狭窄的部位,容易发生幽门梗阻,出现上腹部胀满、胀痛、嗳气及反酸等症状。
4. 肠道疾病
若饮食不节、湿热交阻、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,发为肠痈。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、肌紧张、反跳痛为特征。
若大肠传导过快,魄门开而不合,会致泄泻便溏;传导过缓,魄门合而不开,则致便秘便干。
《类证治裁·泄泻论治》:“泄泻者,胃中水谷不分,并入大肠,多因脾湿不运,《内经》所谓湿多成五泄也。一曰飧泄,完谷不化,脉弦肠鸣,湿兼风也。……二曰溏泄,肠垢污积,脉数溺涩,湿兼热也。……三曰泄,大便澄清如鸭屎,脉迟溺白,湿兼寒也。……四曰濡泄,身重肠鸣,所下多水,脉缓,腹不痛,湿自甚也。……五曰滑泄,洞下不禁,脉微气脱,湿兼虚也。”
《古今医统大全·秘结候》:“阴不可以无阳,水不可以无火。水火既济,上下相交,荣卫流行,自然润泽。若而幽门不通,则上冲;吸门不开,则噎塞。故云∶燥秘不便,气不得上下者,治在幽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