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关格 小便不通并呕吐

关格,指以脾肾虚衰,气化不利,浊邪壅塞三焦,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。该证阴阳均偏盛,不能相互营运。《黄帝内经灵枢·脉度》:“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能荣也,故曰关;阳气太盛,则阴气弗能荣也,故曰格。阴阳俱盛,不得相荣,故曰关格。关格者,不得尽期而死也。”分而言之,小便之不通谓之关,呕吐时作谓之格。多见于水肿、癃闭、淋证等病的晚期。


病因

由多种疾病转化而来。感受外邪,或劳倦内伤、饮食不节、情志过极,或久病不愈等,伤及脾肾之阳;或脾肾阳衰,水湿不化,邪浊壅滞三焦而发为关格。

《医贯》:“关格者,粒米不欲食,渴喜茶水饮之,少顷即吐出,复求饮复吐。饮之以药,热药入口即出,冷药过时而出,大小便秘,名曰关格。关者下不得出也,格者上不得入也。”

《医理真传》:“若唇口红活,舌黄喜冷,脉息有神,精神不倦,则是阳旺火逆,以致气之有升无降也,但去其火之逆,则气机自然下降,气机降而下窍自开也。若病人唇口面舌青白无神,则为阴气上干为逆,阴盛则阳衰,即不能化下焦之阴,故下窍闭而不开也。火逆而致者,法宜泻火,以大承气汤主之。阴寒上逆而致者,法宜温中降逆,以吴萸四逆汤主之。……关格之病,由于气之有升无降,致上不得入,下不得出,纯属气血不调,逆而不降。”

《医醇剩义》:“始则气机不利,喉下作梗;继则胃气反逆,食入作吐;后乃食少吐多,痰涎上涌,日渐便溺艰难。”

治疗

治法且当遵循《证治准则》提出的“治主当缓,治客当急”的原则。主:脾肾阴阳衰惫,治义缓缓补之,分别采取健脾补肾、滋补肝肾,重在健脾而不在补肾;客:湿浊邪毒,可采用芳香化浊,辛开苦泄,淡渗利湿,通腑泻浊。

进退黄连汤(交通阴阳、升清降浊法)

【出处】喻嘉言《医门法律》

【处方】黄连(姜汁炒)1钱5分,干姜(炮)1钱5分,人参(人乳拌蒸)1钱5分,桂枝1钱,半夏(姜制)1钱5分,大枣2枚。

【功能主治】握运中枢透达。主关格。

【用法用量】进法用本方7味,俱不制,水2茶盏,煎1半,温服;退法不用桂枝,黄连减半,或加肉桂5分,如上逐味制熟,煎服法同,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钱,半饥服煎剂耳。

【各家论述】

1.《古方选注》:“黄连汤,仲景治胃有邪,胸有热,腹有寒。喻嘉言旁通其旨,加进退之法,以治关格,独超千古,藉其冲和王道之方,从中调治,使胃气自为敷布以渐通于上下。如格则吐逆,则进桂枝和卫通阳,俾阴气由中渐透于上,药以生用而升;如关则不得小便,则退桂枝、减黄连,俾阳气由中渐透于下,药以熟用而降;如关而且格者,阴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,卫气先通则加意通卫,营气先通则加意通营,不以才通而变法,斯得治关格之旨矣。”

2.《成方便读》:“如关之盛者,即退而从阴,方中黄连减半,或加肉桂五分,其意以人参、大枣,坐镇中枢,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,于是饮入胃中,听胃气之敷布,或协黄连以除其上热,或偕姜、桂以温其下寒。”

3.《医理真传》:“进法用生药,性较强烈;退法用熟药,性较温和。主要是用黄连引诸温热药以通调周身气血,使升降平衡而关格自止。”


针灸疗法

急宜先灸肾俞、气海、天枢等穴,针刺涌泉、水分等穴。


拓展阅读:格食格气

《医林绳墨》:“格食者,见食欲食,食不能下,此脾病也;格气者,食下即吐,气不能通,此肺病也;亦由中气闭塞,痰涎壅滞,聚而不散,如噎膈之状。治者要当先豁其痰涎,并开其郁结,亦以二陈汤加厚朴、山楂、香附为主,初发亦加沉香、木香;久病亦加炒连、人参;脾虚加白术;肺虚加麦冬。使气清则痰行,气开则格散。仍戒食肥厚之味、动气之物,为其生痰也。必日图歌笑之事,或鼓乐之音,以开其脾,又必远色以处,弃身忘家,一切事物置之度外,此症或亦可不药而愈。若其酒色财气之不舍,药食厚味之妄行,虽用千金之费,难续一命如线也。”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