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阳不生,独阴不长
张景岳云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”。此语在补益阴阳方面一直为后世医者所重视而指导着临床实践,以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。
经言:“壮火食气,少火生气”。《类经》指出:“阳和之火则生物,亢烈之火反害物,故火太过则气反衰,火平和则气乃壮。”
中医有“久病及肾”的说法。“由于肾藏精气,内寓真阴真阳,为全身阳气、阴液之根本,所以无论阴虚或阳虚,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,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。”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中,佐以少量的温阳药,适用于阴损及阳。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,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,目的是补阴生阳,适用于阳损及阴。
金匮肾气丸
医圣张仲景的千古名方——八味肾气丸,后世又称之为金匮肾气丸。
【组成】桂枝、附子(炮)各一两,干地黄八两,山茱萸、薯蓣各四两,茯苓、牡丹皮、泽泻各三两
【功效】 补肾助阳。
【主治】 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。主治肾阳不足证,症见腰酸脚软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,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,舌质淡而胖,脉虚弱。
【方解】桂枝、附子为君药,其中附子为温阳诸药之SHOU,桂枝为温通阳气之要,相互配伍,可以“补肾阳之虚,助气化之复”。干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为臣药,其中干地黄滋阴补肾,山药和山茱萸补肝脾、益精血。君臣相配,补肾填精、温肾助阳。妙在“阳药得阴药之柔润,温而不燥”,“阴药得阳药之温通,滋而不腻”。
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轻,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,可见其立方之旨,并非峻补元阳,乃在微微生火,鼓舞肾气,即取“少火生气”之义。如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此肾气丸纳桂、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,意不在补火,而在微微生火,即生肾气也。”
此为治则之一: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,出自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
【加减】《罗氏会约医镜·论阳痿》对于金匮肾气丸的随症加减,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:“治肾经虚损而阳痿者,人能久服多服,能令肥健多子。若阴虚甚,多加熟地。阳虚甚,多加桂附。胃虚甚,多加山药。胃虚寒,去丹皮。先天不足,加鹿茸。气虚甚,参汤送服。脾虚甚,米汤送服。虚火甚,淡盐汤送服。冬天,温酒送服。夏天,参麦饮送服。气虚下陷,补中汤送服。心脾不足,归脾汤送服。”
右归饮
张景岳所创,充分体现了这种“阳中求阴、阴中求阳”的治疗思想。
【处方】熟地6~9克或加至30~60克 山药6克(炒)山茱萸3克 枸杞6克 甘草3~6克(炙)杜仲6克(姜制)肉桂3~6克 制附子3~9克
【功能主治】温补肾阳。治肾阳不足,阳衰阴胜,腰膝瘦痛,神疲乏力,畏寒肢冷,咳喘,泄泻,脉弱;以及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。
【方解】附子、肉桂,温补肾阳,以煦暖全身,但纯用热药势必伤阴,故取六味丸中之山药、萸肉、熟地以滋阴,使阳有所附,枸杞补肝肾,杜仲益肾强腰脊,灸甘草补中和肾,合成甘温壮阳之剂。在补阳(杜仲、肉桂、附子)同时又加入了补阴的萸肉、熟地、山药、枸杞之类,以治疗元阳不足、命门火衰。
临床中必须辨证明确,分清阴阳虚弱先后及主次关系,这是确定“阳中求阴,阴中求阳”的关键。
阴中求阳时,可以应用既能养阴又不伤阳的黄精、龙眼肉、玉竹、太子参、女贞子、枸杞子等。阳中求阴时,应用补阳药而不伤阴的肉苁蓉、胡桃肉、冬虫夏草、鹿角胶等。或选择阴阳双补的菟丝子、山茱萸、人参、龟甲胶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