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小肠主液 受盛化物、泌别清浊

小肠位于下腹部,它的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,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,是一个比较长的、呈迂曲回环迭积状的管状器官。

中医认为小肠属腑,小肠的经脉为手太阳小肠经,与手少阴心经,构成表里关系,主火。《难经·三十五难》:“小肠,谓赤肠;大肠,谓白肠;胆者,谓青肠;胃者,谓黄肠;膀胱者,谓黑肠,下焦之所治也。”滑寿注:“此以五藏之色分别五府,而皆以肠名之也。‘下焦所治’一句属膀胱。”

小肠之募为关元。关元者,元气之关,是人体炼精化气之所,亦是人体相火之所在。

年龄大了,夜尿频多,就是小肠之火不够的信号。


功能

1. 受盛化物

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(食糜),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,对饮食物继续进行消化,化为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。精微供给脾脏,脾脏再转输到全身;胃与小肠之气的作用下,糟粕给大肠化为粪便排出,即“化物作用”。

《类经·藏象类》说:“小肠居胃之下,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,水液由此而渗于前,糟粕由此而归于后,脾气化而上升,小肠化而下降,故曰化物出焉。”

受盛化物的机能失调,那么会出现腹胀、腹泻或便秘等症状。

2. 泌别清浊

小肠消化食糜分清浊。清的部分,为谷精和津液,即精微;“浊”的部分,为食物残渣和部分津液,即糟粕。

清浊不分, 就会出现便溏、泄泻等症状。

受盛化物是泌别清浊的前提;泌别清浊则不仅要在受盛化物的基础上进行,而且也是受盛化物的目的所在。

《黄帝内经灵枢·经脉》:“小肠手太阳之脉,……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聋,目黄,颊肿,颈、颌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后廉痛。”《黄帝内经灵枢·口问》:“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。”(按:此指“液”主灌目精而濡养孔窍,可为本经主液作解。)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,故有“小肠主液”(《灵枢·经脉》)之说。临床上,用“利小便所以实大便”的方法治疗泄泻,这就是“小肠主液”理论的具体应用。

小肠的这两大功能,又与脾主运化、升清及胃主通降、降浊密切相关,实际上是脾胃之气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。因此,临床上小肠功能失常的病症,也多从脾胃论治。


各家论述

《黄帝外经》:“小肠之火代心君以变化,心即分其火气以与小肠,始得导水以渗入于膀胱。然有心之火气、无肾之水气则心肾不交水火不合,水不能遽渗于膀胱矣。……小肠得肾之真水,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浊,不随水谷俱出也。”

陈士铎曰:“小肠之火,有水以济之。故火不上焚,而水始下降也。火不上焚者,有水以引之也,水不下降者,有火以升之也,有升有引,皆既济之道也。”

《医宗金鉴》:“经云:小肠者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……又云: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,水谷由此而入,复下一寸,外附于脐,为水分穴,当小肠下口,至是而泌别清浊,水液渗入膀胱,滓秽流入大肠。又云:是经多血少气。”

扩展阅读:

手太阳小肠经

十二经脉之一,手三阳经之一,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,为行走于上肢,内属于小肠,阳气较盛的经脉。


手太阳小肠经之脉

《灵枢·本脏篇》曰:“心应脉,皮厚者,脉厚,脉厚者,小肠厚皮薄者,脉薄,脉薄者,小肠薄;皮缓者,脉缓,脉缓者,小肠大而长;皮薄而脉冲小者,小肠小而短。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,小肠结。”


经络流注时间

未时(下午1:00~3:00),血气流注于小肠,称为“手太阳小肠经”,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、浊及吸收的时刻,营养吸收到体内,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;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,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、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,否则易在体内累积。


肩胛疼痛 秉风穴配天宗穴

秉风穴和天宗穴都属于小肠经的穴位,其中秉风穴又是小肠经与胆经的交会穴。秉风穴与天宗穴配合起来使用时,具有非常不错的舒筋、散风、止痛的作用。

秉风穴在肩胛骨冈上窝中央,举臂有凹陷处。天宗穴位于肩胛部,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。

点按、艾灸、拔罐、针刺这两个穴位,能够温通小肠经气血,解冻僵死的肌肉,缓解拘急、痉挛,快速解除胸背和肩颈的疼痛。

另外,天宗穴与前胸乳头遥遥相对,刺激天宗穴,还能调理乳腺问题。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