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的中医急救
中风是以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伴口角歪斜、语言不利、半身不遂,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、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。
因发病急骤,病情变化迅速,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,故名“中风”、“卒中”。
中风Z早载于《黄帝内经》,当时病名为“偏枯”,《素问·风论篇》论述了各种风证,认为偏枯的病机为内虚邪中,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曰:“虚邪偏客于身半,其入深,内居荣卫,荣卫稍衰,则真气去,邪气独留,发为偏枯。”张仲景SHOU创中风病名,并将其病机概括为“脉络空虚,外邪入中”,认为“夫风之为病,当半身不遂……中风使然”。
症状
中风闭证:牙关紧闭、口噤不开、两手握固、肢体强痉、大小便闭等。
中风脱证:目合口开、鼻鼾息微、手撒肢软、二便自遗、汗出肢冷、脉微细欲绝等。
急救
开始急救时千万不可搬动。因为,如果移动,会加速脑部微血管的破裂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。
急救方法:
先用针在手足指尖点刺放血、挤血,量宜大不宜小。再在双耳尖、耳后静脉放血,再在双肘窝、双腘窝放血,双太阳穴也可放。高血压严重的在头顶百会用切开法放血(没有学习过的不可用此方法)。
放血的目的是减轻颅内压。
针灸
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医学发明,它的急救作用迅速而显著。针灸是几千年来中医用于救急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《验方新编》针砭
瓷针砭法∶用锋利碎瓷片刺少商穴,使出血即解。少商穴在两大指头甲之两旁,与出指 甲之处相齐。只离指甲两边各一韭叶宽是也。先从手臂上抹至指间,使血行下方刺。须破竹筷头夹住瓷片,只露瓷锋一分在外,用线扎紧,以两指捏着筷梢,直按穴上,再用竹筷一只 ,横敲扎线处,使瓷锋刺入,则轻重有准,此为不善制者说法。
《肘后备急方》灸法
1. 强调辩证施灸
明确提出灸疗原则——“须明案次第,莫为乱灸,须有其病,乃随病灸之”。如:“若眼上睛垂者,灸目两眦后三壮”;“若不识人者,灸季胁、头各七壮”;“不能语者,灸第二槌或第五槌上五十壮……”。
2. 灸法众多且创新
如隔物灸——隔瓦甑灸治疗“身中有掣痛不仁,不随处者”;又如用缪灸法治疗“口喎僻”,“若口左僻,灸右吻,右僻,灸左吻”。
3. 灸药并用
如:“若眼反口噤,腹中切痛者,灸阴囊下……又别有服膏之方”
《针灸大成》针法
初中风急救针法:凡初中风跌倒,卒暴昏沉,痰延壅滞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药水不下,急以三棱针,刺手十指十二井穴,当去恶血。又治一切暴死恶候,不省人事,及绞肠痧,乃起死回生妙诀。
针灸急救原理:
中风多由乙木陷,甲木亢。乙木之象为肝、颈、筋,主足厥阴肝经之疾、经络疼痛、中风、麻痹等。日主的中风和麻痹之症,就是因为五行之乙木严重受伤所致。
十宣,气端——象头;
肘关节内侧——厥阴心包经所循——心主神明,诸邪之在心者,皆在于心之包络 放血泻其郁(甲木亢郁),夺其势,救其急;
人中,百会——醒神(百会也可放血)
涌泉,三里——引气血下行——恢复上窍的清虚之境
风池,风府——制甲木亢逆
血余炭(头发烧灰)吹入鼻孔—活血化瘀 消水肿 开窍醒神 止血(鼻孔与脑窍相通)
其他方法
《急救便方》救五绝
凡中风、中暑、中毒、中恶、干霍乱,一切速暴之症,以生姜自然汁和童便服立愈。暑天中死,切勿饮冷水,急取灶间灰或道上热土,壅其脐间一窝,淋以热汤或溺,立愈。
注:壅,塞。
《危氏得效方》
暗风卒倒不省人事,细辛末吹入鼻中。
《同寿》
中风痰厥喉痹不醒一切急病,取灯盏内油或灯窝内油,扫入喉内,取吐即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