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鼻渊

鼻渊属于西医“鼻窦炎”范畴,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,反复发作,难以治疗,以流脓涕、鼻塞、头痛为主要症状,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,急性者多为实证、热证,起病急,病程短,症状较重,与急性鼻窦炎相类似。


病因病机

“鼻渊”一词Z早现在《内经》有记载,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胆移热于脑,则辛頞鼻渊”,“鼻渊者,浊涕下不止也”。其中“渊”即渊深之意,形容涕量多,同时《素问·玄机原病式》:“涕唾稠浊者,火热极甚,销烁致之然”说明了胆热与热邪袭肺都是导致鼻渊的病因,后世医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并且完善了鼻渊的病因病机,例如,明代的虞搏《医学正传》中提到风寒之邪侵袭肌表,会出现鼻塞,流清涕或浊涕,说明了风寒袭肺也会导致鼻渊。《景岳全书·鼻证》:“此证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,或火由寒邪,以致湿热上熏,津汁溶溢而下,离经腐败”,说明肥甘厚腻及燥热之物亦可导致鼻渊。《医醇感义》:“阳邪外烁,肝火内潘,鼻窍半通,时流黄水,此火伤之脑漏也”,进一步总结了肝胆火热也是导致鼻渊的重要原因。

综上所述,历代医家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风寒袭肺,风热袭肺,还有肝胆湿热等。

治疗

1. 内治法

《圣济总录》中针对胆腑郁热型鼻渊创建了前胡汤方,鸡苏丸等:“治脑热鼻塞多涕,前胡汤方:前胡(去芦头)木通(锉)石膏(各二两)黄芩(去黑心)甘草(炙锉各一两半)大黄(锉炒一两)上六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入葱白一寸,豉二十粒,生姜一枣大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不拘时。治脑热肺壅,鼻渊多涕,鸡苏丸方:鸡苏叶(干者)麦门冬(去心焙)桑根白皮(锉)芎黄(炙锉)甘草(炙锉各一两)生干地黄(切焙二两)上七味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食后临卧人参汤下。”

名医家吴谦在《医宗金鉴》针对风寒侵袭郁而化热而创立了奇藿授香丸配合补中益气汤:“藿香连枝叶(八两)研细末,雄猪胆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钱,食后苍耳子汤下,或黄酒送下。”

《济生方》苍耳子散:“辛夷仁(半两)苍耳子(炒,二钱半)香白芷(一两)薄荷叶(半钱)上并晒干,为细末,每服二钱,用葱茶清,食后调服。”现代中医也将其运用于鼻部疾患,临床上急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。薄荷在方中为佐,一为升散,一为清热。陈修园评价此方“清升浊降”,正是对薄荷、白芷等风药辛散作用的描述。证属风邪所致者,表现如鼻流浊涕不止,或清涕不时流出,或鼻塞不适等,均可照本方加减治疗:若肺热较重者,加桑白皮、地骨皮;浊涕多者,加金银花、鹅不食草、甘草;头痛者,加川芎、细辛;风寒重者,加荆芥、防风;风热重者,加金银花、连翘、桑叶、菊 花;鼻流黄浊涕者,加黄芩、七叶一枝花;咽痒或痛者,加牛蒡子、桔梗、甘草。用于急慢性鼻炎,副鼻窦炎,过敏性鼻炎等属风寒郁滞鼻窍者。

2. 外治法

膏方:《圣济总录》的辛夷膏。辛夷性味辛温,归肺、胃经,具有散风寒,通鼻窍的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辛夷主治“五脏身体寒热,风头脑痛面,温中解肌,利九窍,通鼻塞涕出,治面肿引齿痛。”善治鼻渊、鼻鼽、鼻疮及痘后鼻疮。古人以辛夷为君药应用于临床的方剂很多,主要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及鼻部疾病,如辛夷丸、辛夷清肺饮、探渊丹、辛夷散、辛夷膏等。

熏鼻法:赤芍10g,牡丹皮10g,鱼腥草10g,黄芩10g,辛夷10g,白芷10g,薄荷6g,荆芥10g,防风10g,细辛3g,鹅不食草10g,藿香10g,石菖蒲10g,路路通10g,甘草6g。水煎后熏鼻,治疗慢性鼻窦炎。

纳鼻法:治疗慢性鼻窦炎,用辛夷15 g,白芷、苍耳各10 g,桂枝5 g,将上药研磨后用纱布包好,置入鼻腔内。《本草纲目·卷四》记载有用白芷同硫磺、黄丹共研为末的萃拨粉。

针灸:风寒郁热型,针刺迎香,印堂等穴位;肝胆火旺型,针刺太冲,风池等穴位。《针灸大成》曰:“脑泻,鼻中臭,涕出,针刺曲差、上星穴”。

穴位敷贴法:用黄芩、鹅不食草、柴胡等药物制成膏剂服贴风池,完骨等胆经穴位。

雷火灸:在艾绒中加入防风,苍耳子,木香等药物通过辩证取穴进行局部灸治。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