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穴位贴敷疗法

穴位贴敷疗法,是以中医的经络学为理论依据,把药物研成细末,用水、醋、酒、蛋清、蜂蜜、植物油、清凉油、药液调成糊状,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(如凡士林等)、黄醋、米饭、枣泥制成软膏、丸剂或饼剂,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,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,再直接贴敷穴位、患处(阿是穴),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穴位疗法。其中有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腧穴可以引起局部皮肤的起泡,甚至化脓,故又称“发泡疗法”或“天灸”。


穴位贴敷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,历史悠久。穴位贴敷法萌芽于早期社会,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,完善于宋明时期,成熟于清代,期间各时代医家对该法的探索、认识以及应用,使穴位贴敷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外治理论。


优势与机理

贴敷给药可避免肝SHOU过效应以及对胃肠道的刺激,提高生物利用度。穴位贴敷是结合了中医中药与经络理论的治疗手段,可产生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、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两者的叠加作用,对机体产生调节气血、平衡阴阳等多重影响,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。

治疗

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,穴位贴敷法常取药对为白芥子-细辛。白芥子味辛性温,具有理气化痰、温中散寒等功效,入肺经;细辛同为辛温之品,具有祛风散寒、温肺通窍等功效。两者合用可治疗过敏性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。贴敷时取穴于肺俞穴、大椎穴,肺脏的湿热之气由肺俞穴外传于膀胱经,发挥调补肺气、补虚清热的作用。

有关白芥子敷灸的Z早记载可追溯到《备急肘后备急方》:治瘰疬:“小芥子末,醋和贴之,看消即止,恐损肉”。至清代进一步从单味转为复方白芥子敷灸。清代《张氏医通》以“白芥子散”治疗冷哮:“冷哮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,有应有不应。夏月三伏中,用白芥子涂法,往往获效。”其方药如下:“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、延胡索一两、甘遂、细辛各半两,共为细末;入麝香半钱,杵匀;姜汁调涂肺俞、膏肓、百劳等穴。”张氏还在文中重点指出了外敷的用药时间和疗程:“涂后麻瞀疼痛,切勿便去,候三炷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后涂一次,如此三次,病根去矣。”


治疗生殖泌尿以及消化系统疾病,常取药对同为白芥子-细辛,再配以甘遂、延胡索等辛辣开窍、行气活血等药味,可治疗术后尿潴留、肠胃不适、肠易激综合症等病症。贴敷时常取穴于神阙穴,该穴位于腹部中央,为下焦之枢纽,邻近胃与大小肠,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Z后关闭处,皮肤厚度Z薄,皮下无脂肪,神经与毛细血管丰富,因此在该穴进行贴敷具有健脾胃、理肠止泻的功效。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