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部九候
三部九候,又称遍诊,按切全身动脉,以体察经络气血运行情况,从而推断疾病的脉诊方法。为古代脉诊方法之一。
“天地之至数,始于一,终于九焉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应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决死生,以处百病,以调虚实,而除邪疾。”
古哲将人体分成了上中下三部,每一部中又选择了三处动脉应手的穴位,称之为九候。候的意思是在这些穴位处等候着吧,能够发现有关内部的各种准确消息,各种健病变化。从动脉应手处可以发现内部健康的准确消息,这个思想太伟大了,说明古哲知道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现象,都建立在血液流动是不是正常的基础上,都能从血液流动状态中获得准确信息。
1、上部
天以候头角之气,地以候口齿之气,人以候耳目之气。
上部的天分位,是太阳穴处,可以候头角之气。掌握头部的健病状态。
上部的地分位,是两颊的大迎穴处,可以准确发现口齿问题。大迎穴在下颌角前方动脉处。
上部的人分位,是耳前的耳门穴,可以准确发现耳日的病变。
2、中部
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气,人以候心。
中部的天分位,是手太阴肺经的经渠穴,可以从动脉博动处寻找肺的健康消息。经渠穴在掌后位于桡骨茎穴内侧,腔横纹上一寸,桡动脉处。也就是寸口脉的寸部。
中部的地分位,是手阳明经的合谷穴。可以候胸中之气。
中部的人分位,是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,用以等候心经的消息。神门穴在掌后小指侧上腕横纹一寸处。
3、下部
天以候肝,地以候肾,人以候脾胃之气。
下部的天分位,是肝经的太冲穴,从太冲穴位的脉搏变化中,可以准确发现肝的健病状态。太冲穴在足拇趾与次指之间缝隙中,有动脉应手。
下部的地分位,是肾经的太溪穴,可以准确发现肾经的健病状态。太溪穴在内踝后动脉应手处。
下部的人分位,是足太阴脾经的箕门穴,可以准确发现脾经的健病状态。箕门穴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。
“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,合则为九,九分为九野,九野为九脏。故神脏五,形脏四,合为九脏。五脏已败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”这一段话对上述九候候病作了总结。说明三部九候,可以从脉搏动态与色泽变化中,观察切脉掌握有观脏器和器官的健病状态。进一步指明了五脏已败,其色必夭的事实。让人们注意将脉象与色象结合起来判断病情。
注:九脏:神脏五((即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形脏四(即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)。
古代人诊察病情中不厌其繁,诊脉诊九处。后代人虽然精简了这种诊脉法,但一定要懂得这种诊脉法,以便在特殊情况下,作进一步确诊的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