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说“气口独为五脏主”
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所论“气口独为五脏主”,与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提出“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”,讲述的都是后世医家推崇的、至今沿用不衰的“寸口”诊脉法。即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。
【原 文】
帝曰:气口(1)何以独为五脏主?岐伯说:胃者,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,气口亦太阴也(2)。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,皆出于胃,变见(3)于气口,故五气(4)入鼻,藏于心肺。心肺有病,而鼻为之不利也。
【注 释】
(1)气口:诊脉部位,在手腕上桡骨内侧的桡动脉上。
(2)气口亦太阴也:气口本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,然足太阴脾布行胃气,脾气上归于肺,而后经肺布散全身,故气口亦为足太阴脾之所归,反映脾胃后天之本的盛衰状况。
(3)变见:见,通“现”。变见,即变化表现。
(4)五气:指五脏之气。
气口又称脉口、寸口,即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,如张介宾云:“气口之义,其名有三。手太阴肺经脉也。肺主诸气,气之盛衰见于此,故曰气口。肺朝百脉,脉之大会聚于此,故曰脉口。脉出太渊,其长一寸九分,故曰寸口。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。”
《难经》曰∶“‘十二经皆有动脉,独取寸口何谓也?’扁鹊曰∶‘寸口者,脉之大会,手太阴之动脉也。’”(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,位处至高,受百脉之朝会,布一身之阴阳,故经曰,“脏真高于肺,以行营卫阴阳”者是也。是以十二经皆有动脉,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,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。)
如何理解“气口独为五脏主”?
SHOU先,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,肺主气而朝百脉,通过对气口部位脉动的切按,能诊察全身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精气盛衰。
其次,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,而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“五脏六腑之气味,皆出于胃,变见于气口”,故胃气变化表现气口因此,通过气口可诊察脏腑气血的盛衰和胃气的盛衰,以了解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。
再次,太渊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“输穴”,按照输原合一的理论,也可以是先天元气的灌注之所。肾中的元气作为十二经之本,通过三焦而到达全身,成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元气又通过三焦的运行而从“原穴”太渊入于肺经,所以,气口脉也能够清晰地反映肾内元气的变化与虚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