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《黄帝内经》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
原文:阴气者,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——《黄帝内经》
解读:五脏精气,安静则精神内守,躁动则易于耗散,我们若要健康长寿,就需要守护人体五脏之精气;而要达到五脏精气内收,我们需要保持自己情绪的舒畅,平常心看待一切事情,努力做到喜怒等情绪控制有所节制。
生理学研究证实,人在入静后,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,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“逆转”。但由于“神”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,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,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静神的意义,才能克服种种干扰,做到“静则神藏”。
静神养生的方法
如少私寡欲、调摄情志,顺应四时、常练静功等。练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手段的练养方法,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,相当于古代的静坐、吐纳、调息、服气等方法。
《医钞类编》里说:“养心则神凝,神凝则气聚,气聚则形全。若日逐攘扰烦,神不守舍,则易于衰竭。”当然,这种凝神敛思、维持清静的养生方法,并不是无知无欲、无理想、无抱负,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予的闲散空虚,因而它与餍饫终日、无所专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。
《老老恒言·燕居》说:“心者,神之舍;目者,神之牖。目之所致,心亦至焉。”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,当然,目不可以不视,耳不可能无听,要害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,使神气不宁。 《定观经》曰:“勿以涉事无厌”,故求多事,勿以处喧无恶。强来就喧,盖无厌无恶,事不累心也;若多事就喧,心即为事累矣!
老年人由于阅历万千,思虑易起,其神更是易动难静,《千金翼方》中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,指出:“养老之要,耳无妄听,口无妄言,身无妄动,心无妄年,此皆有益老人也”。“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”所强调的修养原则及其静养心神的调摄方法,不仅具有心理卫生保健的防病治病效应,而且还具有显著的养生强壮、延缓衰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