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伏注意预防3种病,这些养生技巧要记住
俗话说“秋后一伏,晒死老牛”。今年的末伏是8月15日。末伏十天夏秋交替,阳气渐收,是许多疾病的多发时候。
末伏要注意预防3种病
1、感冒
末伏阶段昼夜温差比较大,人们要是一晚上都吹着空调入睡的话,很容易出现伤风感冒。尤其是那些睡觉老爱踢被子,或者说贪凉不盖被子的人,到了后半夜天气变冷了,就容易造成生病。
2、咽喉炎
末伏天气变得很干燥,温度也会慢慢降下来。此时非常容易爆发咽喉炎,而诱发的原因则是因为受凉了,从而出现咽部红肿问题。应注意要多喝温水,吃一些滋阴润喉的食物,比如说银耳、雪梨汤等。
3、肠胃病
秋季渐凉,有人人开始过饮过食,加重肠胃的负担,导致胃病复发。应建议坚持少吃多餐,按时按量吃饭。
末伏如何养生
1、末伏要养肺
末伏虽然还有暑热延续,而秋风一吹,带来了丝丝的凉意,也带来了温燥。
夏季酷热,人体津液流失严重,秋风吹过,汗液往回收,津液往里走,身体更会感觉干燥,比如鼻孔干燥、嗓子干燥、皮肤干燥、毛发干枯、小便赤黄、大便干结等。
秋在五行对应中属金,在人体五脏六腑对应中为肺。末伏已入秋,忽视对肺的呵护,等到天气转凉后,呼吸系统的疾病就会频发,比如感冒、咳嗽、肺炎、哮喘等。
末伏是去肺寒的黄金时期,因为末伏过后,很快就会迎来降温,这时候不仅自然界的阳气减弱了,而且若是我们体内的阳气还不足,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因此,一定要在天气变凉之前,抓好末伏这个时机,去肺寒。白色入肺,所以,养肺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,比如莲藕、山药、百合等,有很强的滋阴润肺的作用。
2、末伏护心气
末伏期间,暑热依旧,暑热易伤心,热扰心神,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,坐卧不安,思绪杂乱。
中医认为,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血气运行,心情不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平时除了要注意防暑降温,还要防止烦躁、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,遇到事情冷静、不焦不躁,尽量做到「心静自然凉」。
3、末伏清补
立秋后天气仍热,且雨水较多。湿热交蒸,合而为湿热邪气。中医讲,「湿气通于脾」,所以健脾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。如果湿气困脾,不仅会饮食不化、恶心呕吐、腹泻腹痛、不思饮食、体弱倦怠,还有可能为冬病发作种下病根。
中医中有「末伏清补」的说法,末伏清补,以健脾利湿为主。健脾益气,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、健脾和胃的食物,比如茯苓,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,芡实、山药、小米健脾益胃,扁豆、豇豆、红小豆等豆类,健脾益气。要特别注意的是,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,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,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。
4、适量运动
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,促脾气运化,改善胃口。
进入末伏时节,户外运动以出微汗为宜,切不可大汗淋漓。如此,才符合中医「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」的规律,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5、药浴排寒
药浴是排出肺寒的Y效途径之一,那么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,更应该抓住末伏这个时间段,去调理自己的身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