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养生 健脾祛湿 养神安眠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,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。斗指辛,太阳到达黄经105度,于每年公历7月6-8日交节。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小暑虽不是一年中Z炎热的时节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Z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
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,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,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。心脏有问题的人活动后容易出现气短、心慌等现象。那么,小暑节气应如何养生呢?此时节闷热潮湿,养生保健要以健脾除湿,清热消暑为重点。
祛湿
小暑节令环境温度高湿度大,湿热交蒸,易感湿邪,湿邪性粘滞,湿加热如油入面,难分难舍,极难祛除,正所谓:“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”。脾喜燥而恶湿,湿胜困脾则不运,使运化水湿功能受阻,又湿为阴邪,宜耗脾阳,到了一定程度损伤脾胃就可出现湿阻。感受湿邪Z常见全身乏力、肢体困重、胸闷腹满、口淡、胃口不佳、腹泻便溏、小便不利、水肿、舌苔厚腻等表现。
还有比如绿豆粥、荷叶粥、红小豆粥、山药白扁豆粥等,用冬瓜与莲叶、薏米做汤喝,都可以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。苦能燥湿,也可适宜吃一些苦味的食物。
平时饮食也要有所控制,清淡饮食,少食肉奶之类,肉能生痰,也能生湿;酒和海鲜能助湿,特别青岛地区到了夏季,好喝低温扎啤,好食海味、阴柔螺蛤之物,建议体内湿气重的人少食或不食。
注意祛湿也要分体质,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,却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,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,导致身体的不适。
防暑
青岛地区夏季高温虽持续时间短,但也要注意暑邪侵犯人体,暑气在大、小暑节令Z盛,感受暑邪Z主要的表现就是中暑了,注意中暑分阳暑和阴暑,预防与治疗都要分清。
阳暑,因盛夏季节在烈日下劳动或长途走,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,感受暑热所致。主要症状是头晕、头痛、烦躁、大渴、大汗、面色发红、体温升高,脉浮,气喘或短气等。
治疗上,如果轻度发热,建议SHOU先物理降温,用温湿毛巾擦拭身体,促进散热;多喝温开水,补充水分,同时也可增加排尿次数,促进降温。
小暑时节酷热难耐,容易焦躁,缺乏精神,此时一定要稳定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,和缓气血,心静自然凉。
药浴
冬病夏治。泉神汤瑶浴根据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淫所引起的不同症状,用不同的中草药作为药浴配方。瑶药经过煮制后,药效成分可以充分溶于水中。泡药浴,能使人全身表面皮肤红润,毛孔扩张,让药物迅速进入人体,同时把体内累积的毒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,循环经络,内达脏腑,由表及里产生效应,起到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、祛风散寒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调整阴阳、通行气血、濡养全身等功效。
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由于夏季阳气旺盛达到四季高峰,尤其是三伏天,肌肤腠理开泄,药物Z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,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