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浴与清宁丸 异曲同工
《吴山散记》:“东坡诗:‘主人劝我洗足眠。倒床不复闻钟鼓。’此诱导上部血液下行之法也。与……清宁丸(即一味大黄酒制为丸)之治目赤……同一理由。”
足浴
苏轼《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》:“主人劝我洗足眠,倒床不复闻钟鼓。”《夜卧濯足》:“况有松风声,釜鬲鸣飕飕。瓦盎深及膝,时复冷暖投。”形象地描写在晚上睡觉前泡脚时的情景。锅中煮水的声音,就像风过松林。把脚反复交替着放在深过膝的瓦罐水中。刚添上热水时,水温很高,脚一碰就得马上离开。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凡无病人濯足,汤中常加盐卤,永无脚疾。”现代也盛行中药足浴,根据保健需求或病情配伍中药浸泡,拓宽了保健和治疗范围。《苏沈良方》:“其效初不甚觉。但累积百余日,功用不可量。”
足浴体现了“上病下治”、“引气下行”治则。可引气血下行,阳气入阴,因此有助于因此有助于睡眠。
清宁丸
将大黄用酒九蒸九晒,制为丸,不加入其他药物。
《医方考》: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,故用大黄酒润九蒸晒之,取其无伤胃气而能去火。此久练之将军也。”
诸逆冲上的症状包括呕吐、呃逆、嗳气、吐血、咯血等,都是火性炎上的特性使然。例如:胃火上逆会导致呕吐、呃逆,肝火上炎会导致头痛易怒等。
大黄,具有泻下攻积,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的功效。李杲:“推陈致新,如戡定祸乱,以致太平,所以有‘将军’之号。”
足浴引气下行,大黄引火下行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