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苏与烹茶
水苏又名鸡苏,味辛,性微温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其叶辛香,可以煮鸡,故有龙脑、香苏、鸡苏诸名。”
解毒消肿、祛风解表。《医林篡要》曰:“功用略似紫苏,而解毒不如;亦略似薄荷,而清凉不及。”
《本划备要》:“清肺,下气,理血,辟恶而消谷。治头风目眩,肺痿血痢,吐衄崩淋,喉腥口臭,邪热诸病。方茎中虚,似苏叶而微长,密齿面皱,气其辛烈。”
唐代制茶工艺不甚成熟,茶汤中苦涩度较高。这样一来,盐就成了茶不可或缺的伴侣。清《茶史》评论道:“汉唐宋元之人,谓之食而不知其味可也。陆季疵(陆羽)着为《茶经》,在今日不足以为经矣!”陆羽《茶经》介绍的正是唐代熬煮如粥(加佐料)的茶汤。
到了宋代,苏东坡《东坡志林》主张,烹茶不宜加盐。黄庭坚表示赞同,并又提出煎茶忌用“鸡苏与胡麻”,如《山谷诗钞》言:“鸡苏胡麻留渴羌,不应乱我官焙香。”在《煎茶赋》言:“或济之盐,勾贱破家,滑窍走水,又况鸡苏之与胡麻。……不夺茗味”茶崇尚清淡由此开始。到明朝已很少见烹茶时加盐或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