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诊余集》阳虚目疾 补中益气汤+归脾汤
清末余听鸿擅治内外科疾病,在当时有“余仙人”的美誉,被后世称作“清末医仙”。撰《诊余集》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,多为治愈之大症及疑难杂症,兼及平日搜集之师友间治案。下面就是一则其师医治目疾的案例:
“终年彻夜不寐,兼嗜烟色,后眼白泛淡红色,目珠少光,至清晨则如行云雾中,日晡至天明,灯光之中,视物明亮如故。就诊吾师。吾师曰:晨暗夜明,是阴盛阳衰,虚阳上僭。天地惟火能烛物,水能鉴物,晨暗而夜明,是火不能烛物,清阳之气,不能上升,当服补中益气汤。十余剂后,服归脾汤十余剂而愈。《内经》云:五脏六腑之气,上输于目,而为之精,精之精为瞳子。何脏虚,宜治何脏,徒退热清热无济也。”
患者因“终年彻夜不寐,兼嗜烟色”,故“目珠少光”三焦元气虚衰,下焦虚火上越者所致。医者抓住中焦脾胃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枢机,治其中焦,予以补中益气汤、归脾汤治之而愈。李东垣《脾胃论》说:“相火,下焦包络之火,元气之贼也。火与元气不两立,一胜则一负。”故中焦之气足,则相火得以潜藏,而无虚阳上僭之机。
《景岳全书》论:“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无形之气需当速固”。眼白发火,视物模糊,辨证为过劳而伤气,应该补益阳气,还得滋补阴血。论先后顺序,先补气,后补血。《温病条辨》曰:“善治血者,不求之有形之血,而求之无形之气。盖阳能统阴,阴不能统阳;气能生血,血不能生气。汪按:血虚者补其气,而血自生,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,血外溢者,降其气而血自下,血内溢者,固其气而血自止。”
补中益气汤
补益中气之名方,有白术、党参、茯苓、黄芪、龙眼肉等药物,具有温补脾气、升阳举陷的作用。《内外伤辨惑论》谓:“治饮食失节,寒温不适,则脾胃乃伤;喜怒忧恐,劳役过度,而损耗元气。既脾胃虚衰,元气不足”
归脾汤
《济生方》
【组成】白术、茯神去木、黄芪去芦、龙眼肉、酸枣仁炒,去壳,各一两(各30~50g),人参、木香不见火,各半两(各5~10g),甘草炙,二钱半(5~10g),当归(10~15g),远志(5~10g)
【用法】上咬咀,每服四钱(12g),水一盏半,加生姜五片,枣子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用】益气补血,健脾养心。
【证治机制】本方所治之心脾气血两虚证,多由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所致。心主血而藏神,脾主思而藏意,心脾气血两虚则神无所主,意无所藏,故见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故脾虚则化源不足,气血衰少,而见气短乏力,面色萎黄,舌质淡,脉弱。诸出血症者,乃因脾虚而不能统血之故。故治宜健脾养心与益气补血兼施之法。
本方原载于《济生方》。《内科摘要》中补人当归、远志二药,延用至今。
【适应范围】《济生方》原治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,健忘怔忡之证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、下血证。《内科摘要》增补治疗惊悸,盗汗,嗜卧食少,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等。《医宗金鉴》又增虚痨烦热,时时恍惚、经断复来,痘色灰白陷下等。
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
均有补脾益气之功,同用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,但补中益气汤配伍升阳举陷之品,重在补气,且能升阳,主治脾胃气虚,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;归脾汤则配伍养心安神之品,意在补养心脾,益气生血,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神志不宁及脾不统血之失血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