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姜黄与片姜黄的区别

姜黄和片姜黄是两种来源不同的中药材,有些临床医师和药师对这两种中药的区别不甚了解,常常混淆应用。中国药典(2000版)早已明确规定,姜黄与片姜黄是两个药物,不能混淆。


姜黄

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,味辛、苦,性温,入脾、肝经。功效破血行气,通经止痛。治心腹痞满胀痛,臂痛,癥瘕,妇女血瘀经闭,产后瘀停腹痛,跌扑损伤,痈肿。

《本草经疏》:“姜黄得火气多,金气少,故其味苦胜辛劣,辛香燥烈,性不应寒,宜其无毒。阳中阴也,降也。入足太阴,亦入足厥阴经。苦能泄热,辛能散结,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,兼能治气,故又云下气。总其辛苦之力,破血,除风热,消痈肿,其能事也。日华子谓其能治症瘕血块,又通月经,及扑损瘀血。”


常用配方

1. 用于胸痹心痛,可与瓜蒌、薤白、桂枝、川芎等同用;

2. 用于肝胆胃痛,可与郁金、元胡、川楝子等同用;

3. 用于肝脾肿大,或其他腹腔肿瘤,可与赤芍、丹参、炒白术、郁金等同用;

4. 治跌打损伤、瘀肿疼痛,可配苏木、乳香、没药等同用。


《妇人大全良方》姜黄散

处方:川姜黄(成片子者)120克、蓬莪术、红花、桂心、川芎各30克,延胡索、牡丹皮、当归各60克,白芍药90克。

制法:上为细末。

用法:每服3克,用水75毫升,酒75毫升,煎至100毫升,热服。

功效:治子脏久冷,月水不调,及瘀血凝滞,脐腹刺痛。


姜黄、郁金、莪术

《本草纲目》:“姜黄、郁金、莪术三物,形状、功用皆近。但郁金入心治血;而姜黄兼入脾,兼治气;莪术则入肝,兼治气中之血,为不同尔。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、治风寒湿气手臂痛。戴原礼《要诀》云: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,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。治风痹臂痛。”


姜黄.png


片姜黄

片姜黄,又名片子姜黄,是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。破血行气,通经止痛。用于血滞经闭,行经腹痛,胸胁剌痛,风湿痹痛,肩臂疼痛,跌扑损伤。

1. 用于风湿痹痛或肩背、手臂冷痛,可与羌活、独活、桂枝等同用;

2. 用于脊背腰痛,可与炒杜仲、续断、狗脊等同用;

3. 用于痛经,可与桃仁、当归、川芎、红花等同用。


天仙散(《仁斋直指方》)

治痰注臂痛:天仙藤、羌活、白术、白芷梢各三钱;片姜黄六钱,半夏(制)半两。上锉,每服三钱,姜五片煎服。间下千金五苓丸。


推气散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

治右胁疼痛,胀满不食:枳壳(去瓤,麸炒)、桂心(去粗皮,不见火)、片姜黄(洗)各15克,甘草(炙)9克,为细末。每服6克,加生姜、大枣,煎汤调服,或热酒调服亦可,不拘时候。


姜黄、片姜黄、郁金

《本草思辨录》:“姜黄辛苦温而色黄,故入脾治腹胀。片子姜黄兼治臂痛,是为脾家血中之气药。郁金苦寒而外黄内赤,性复轻扬,故入心去恶血,解心包络之热。其治淋血尿血与妇人经脉逆行,皆相因而致之效,是为心家之血药。”

中国药典已明确规定,姜黄与片姜黄是两个药物,不能混淆。二者同属姜科,性味、功用基本相同。姜黄为姜黄的根茎,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。二者的药性均为辛、苦、温;都能活血行气,通经止痛。不同的是,姜黄以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胸胁腹诸痛为宜,片姜黄善治风湿肩臂疼痛。


姜黄、片姜黄禁忌

血虚而无气滞血瘀者忌服。


姜黄与片姜黄的鉴别

姜黄

呈圆柱形、卵圆形或纺锤形,形似姜而分叉少,长2.5~5.5厘米,直径10~20毫米。表面深黄棕色,常带黄色粉末,多皱缩,并具有明显的环状节及须根残痕。质坚实而重,难折断,断面棕黄色或黄色,角质状或蜡样光泽,近外围有一黄色的环纹,中部常有黄色的筋脉小点。微有香气,味苦辛。咀嚼时唾液染黄色。以圆柱形、外皮有皱纹、断面棕黄色、质坚实者为佳。

片姜黄

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,大小不一,长3~6厘米,宽1.5~3厘米,厚3毫米左右。外皮灰黄色,粗糙皱缩,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,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,有1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散在。质坚实,粉质,有筋脉。有姜香气,味苦而辛凉。以片大、色黄白、质坚实、起粉者为佳。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