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七方论之大方小方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治有缓急,方有大小”从方剂组成的不同,进行分类,称为七方。即:大方、小方、缓方、急方、奇方、偶方、复方。出自《伤寒明理论》。


解读

刘完素曰:“流变在乎病,主病在乎方,制方在乎人,方有七,大、小、缓、急、奇、偶、复也,制方之体,本于气味,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生于天,气为阳,味为阴,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淡味为渗泄为阳,或收、或散、或急、或燥、或润、或软、或坚,各随脏腑之证而施,药之品味,乃分七方之制也。故奇、偶、复者,三方也,大、小、缓、急者,四制之法也,故曰治有缓急,方有大小。”


大方

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,以治邪气方盛,需重剂治疗或治下焦疾患,量重而需顿服的方剂。

宜于邪气强盛、病有兼证者。

如大承气汤用大黄、枳实、厚朴、芒硝四味药,与小承气汤相比,药味多,药量重,主治阳明热结重证。

刘完素:“大方之说有二:一则病有兼证,而邪不专,不可以一二味治之,宜君一臣三佐九之类是也;二则治肝肾在下而远者,宜分两多而顿服之是也。”

陈士铎:“大方之中,如用君药至一两者,臣则半之,佐又半之。……用大方者乃宜大而大,非不可大而故大……大方者,非论多寡,论强大耳。方中味重者为大,味浓者为大,味补者为大,味攻者为大……譬如补也,大意在用参之多以为君,而不在用白术、茯苓之多以为臣使也;如用攻也,大意在用大黄之多以为君,而不在用浓朴、枳实之多以为臣使也。”

唐宗海:“大方:病有兼证,邪有强盛,非大力不能克之,如仲景之大承气汤、大青龙汤,一汗一下,皆取其分两重,药味多,胜于小承气、小青龙也。学者可以类推。”

用大方的时候,应先考虑正气能否胜任,因为大下可以伤阴,大汗可使亡阳,邪虽去而正气亦伤,这就失却用大方的意义了。


小方

剂之小者,一般分为:

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,以治病邪较轻,须轻剂治疗;

治上焦病,分量轻,分多次内服;

病无兼证,药味须少;

量须重而需分次频服的方剂。

适用于邪气轻浅而无兼证者。

如小承气汤用大黄、厚朴、枳实三味药,药味少,药量轻,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。

再如汗法中的葱豉汤,方用葱白一虎口,豉一升,用法也根据服用反馈随证加减。《温热经纬》评其:“在内治温邪欲发,在外之新邪又加,葱豉汤Z为捷径,表分可以肃清。”

刘完素:“小方之说有二:一则病无兼证,邪气专一,可以君一臣二,小方之治也;二则治心肺在上而近者,宜分两微而频频少服之,亦为小方之治也。”

陈士铎:“小方之中,如用君药至二钱者,臣则半之,佐又半之……小方所以治轻病也,轻病多在上,上病而用大方,则过于沉重,必降于下而不升于上矣。小方所以治小病也,小病多在阳,阳病而用大方,则过于发散,必消其正而裒其邪矣。故用小方者,亦宜小而小,非不可小而故小也。……小方者,非论轻重,论升降耳,论浮沉耳。方中浮者为小,升者为小也。……小方之义,全不在用药之少也。病小宜散,何尝不可多用柴胡;病小宜清,何尝不可多用麦冬;病小宜提,何尝不可多用桔梗。病小宜降,何尝不可多用浓朴。要在变通于小之内,而不可执滞于方之中也。”

唐宗海:“小方:病无兼证,邪气轻浅,药少分两轻,中病而止,不伤正气,如仲景小承气之微下,小建中、小温经之微温,小柴胡之微散,皆取其中病而止,力不太过也。余仿此。”

奇偶之法

刘完素曰:“身表为远,里为近。大小者,制奇偶之法也。假如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,奇之小方也;大承气汤、抵当汤,奇之大方也,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。桂枝、麻黄,偶之小方也;葛根、青龙,偶之大方也,所谓因其发表而用之也。故曰:汗不以奇,下不以偶。”


歌诀

七方之法为绳墨,大小缓急奇偶复。小方剂少饮须徐,大方剂兼宜顿服。恋膈味薄自缓迟,攻下气厚乃峻促。奇谓单奇只一法,偶方相合如配匹。复重并制三四方,病谓寒温反佐术。(明.刘纯《医经小学.治法.七方》)

译文:七方之法是准则,即大小缓急奇偶复。小方剂适宜缓慢服用,而大方剂适宜一次性服用完。恋膈的药物气味薄自然功效迟缓,攻下的药物气味雄厚而力量峻猛。奇方称为单奇只是药物数目为单数,而药味为偶数的药物间相互配合发挥作用。复方是三方或四方结合使用,寒温的疾病反而佐以白术。

《太平圣惠方·论用药》曰:“医者必须舍短从长,去繁就简,卷舒自有,盈缩随机,斟酌其宜,增减允当,察病轻重,用药精微,则可谓上工矣。”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