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二陈汤到下气汤
二陈汤始见于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由半夏、橘红各五两,白茯苓三两,炙甘草一两半,生姜七片,乌梅一枚组成,具有燥湿化痰、理气和中的功用,用于治疗“痰饮为患,或呕吐恶心,或头眩心悸,或中脘不快,或发为寒热,或因食生冷,脾胃不和”。
《张氏医通》云:“二陈汤本《内经》半夏汤及《金匮要略》小半夏汤、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,加甘草、陈皮行气,乌梅收津,生姜豁痰,乃理脾胃、治痰湿之专剂也。”
本方为后世燥湿化痰基础方,被后世尊称为“祛痰之通剂”、“祛痰之祖剂”。下面三个降气类方剂均是二陈汤衍化来的。
《备急千金药方》下气汤
【处方】半夏9克,生姜9克,人参4.5克,橘皮9克(一方无人参)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脾虚气滞,胸满腹胀。
《神农本草经·橘柚》:“味辛温,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,久服去臭,下气通神。又名橘皮。”今之陈皮。
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百病,取其理气燥湿之功。同补药则补,同泻药则泻,同升药则升,同降药则降。脾乃元气之母,肺乃摄气之仓,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,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。”陈皮之用在于行气,气行则领导百药。唐容川说:“陈皮亦木实也,能治胃,兼治脾,但兼辛香,又能上达于肺。”
《神农本草经·半夏》:“味辛,平。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胸胀,咳逆肠鸣,止汗。”
这两味主药均在功效中均提到“下气”,因此“下气汤”之名是有一定依据的。
《外台秘要》通气汤
【处方】半夏(洗)、生姜各9克,橘皮、桂心(切)各4.5克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气噎。胸胁气满,每食噎塞不通。
《四圣心源·气滞》下气汤
【处方】甘草二钱、半夏三钱、五味子一钱、茯苓三钱、杏仁三钱、贝母二钱、芍药二钱、橘皮。
【主治】“治滞在胸膈右肋者”
黄元御写道:“肺胃不降,君相升炎,水不根火,必生下寒,气滞之证,其上宜凉,其下宜暖,凉则金收,暖则收藏,清肺热而降胃逆是其定法。”《四圣心源》中很多方子中都含有半夏、茯苓、甘草配伍,称半夏降阳明胃,茯苓升太阴脾,如此可以运转中州。
麻瑞亭下气汤
黄元御的五代传人、Z名老中医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、贝母、橘皮,加活血疏肝之SHOU乌、丹皮,理气化痰之橘红,将其化裁为验方“下气汤”:
茯苓9g,甘草6g,炒杭芍12g,粉丹皮9g,制SHOU乌20g,广橘红9g,炒杏仁9g,法半夏9g。
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,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,扩大了此方的用途。用以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、疑难重症。
方解:茯苓、半夏、甘草调理后天脾胃,助其气血生化之源,以扶正祛邪。杭芍、丹皮、制SHOU乌入血分,疏肝升陷,兼以平胆。橘红、杏仁入气分,清肺理气,化痰降逆。健脾疏肝、清降肺胃、调和上下,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得以复常。
麻瑞亭十二“下气汤”:
加减下气,用于治疗脏腑不调气机紊乱;
调中下气,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;
平胆下气,用于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;
黄芩下气,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头晕目眩;
生地下气,用于治疗心慌气短胸闷怔忡;
清肺下气,用于治疗气管炎及支气管炎、咳嗽等;
温肾下气,用于治疗急、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;
通利下气,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疾病;
补肾下气,用于治疗腰膝酸软阳痿早泄;
生血下气,用于治疗各种贫血症;
土苓下气,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;
调经下气,用于治疗妇科疾病。
所用诸药皆平淡无奇,掌中州兼驭四旁,复升降而交水火,生气血而调阴阳,用于治内伤杂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