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气内动与土虚木摇
风气内动
风气内动即是“内风”。由于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,因此,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。风气内动是体内阴阳失调,阳气亢逆变动或阳气虚衰而变动的病理状态。
风气内动以阳为本。内风以动越不定之象而名之。风气内动,出现动摇、眩晕、抽搐、震颤等临床表现。动属于阳,静属于阴。故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说:“内风,乃身中阳气之变动”。《中国医学大成·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》说:“夫动皆阳化”。生理状态下,阳主动;病理时,阳病则动。
风气内动病有虚实之分。《柳选四家医案·评选静香楼医案》说:“内风本皆阳气之化,然非有余也,乃二气不主交合之故”。
内风实证常见阳盛风动、热极生风、痰火生风、痰气内郁生风等病理改变。
内风虚证,亦称虚风内动。病理变化以阴虚风动、血虚生风、脾虚肝旺为多,亦有因阳虚而动风之候。
病因
筋脉失养,或为阴血虚而不濡,阳亢生风;或阳气虚而筋失温煦,阳虚生风。
脾虚肝旺
脾虚肝旺属于内风虚证之一,又称土虚木摇。脾主肌肉,五行属土,化生气血,滋养脏腑经脉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说: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”。脾土虚弱,生化之源不足,一则不能滋荣脏腑,润养筋脉,筋急而生风;再则,肝木主克土,土虚则肝木过旺,必犯脾土而扰中宫,以致土虚木摇,内风动越。
“土虚木必摇”,源于《静香楼医案》《柳选四家医案·评选静香楼医案》说:“四肢禀气于脾胃,脾胃虚衰,无气以禀,则为振颤。土虚木必摇,故头晕也”。
临床常见的小儿慢惊风(又称慢脾惊)即多属脾虚而肝木过旺所致。症见抽搐直视,或手足搐搦,但抽搐缓慢无力,时发时止,一般体温不高,面黄神疲,倦怠懒言,多合目昏睡,或睡时露睛,纳少便溏,或下利清谷,舌质淡,苔薄白,脉虚或沉缓无力等。
又如,老人,步履缓慢,脑袋不停地颤摇,同时伴有脸色苍白、表情淡漠、身体乏力,舌淡苔白,脉沉弱。患者可能食欲不佳、脾虚便溏等。要考虑是脾胃不足,气血虚弱,肝血失养而生风。
治法
健脾补血,柔肝熄风
《笔花医镜》归芍六君子汤
【组成】归身、白芍各二钱,人参、白术、茯苓各—钱五分,陈皮、半夏各一钱,炙草五分
【主治】脾胃不健,气血两亏所致之咳嗽,纳少,神疲,膨胀腹满,呕吐,下血,拉振痢疾及妇人经水不调。
①《笔花医镜》:脾阴虚弱下血。
②《古方汇精》:妊娠痢疾,服祛邪化滞煎未止者。
③《饲鹤亭集方》:脾胃虚弱。饮食不思,膨胀腹满,呕吐痰水,气郁困倦。
④《中药成方配本》:脾胃不健、气血两亏,咳嗽痰多,纳少神疲。
⑤《成方便读》:妇人经水不调,色淡而晦,由脾虚湿盛所致。
【方义】《成方便读》:“以六君子为君,加当归和其血,使瘀者去而新者得有所归;白芍通补奇经,护营敛液,有安脾御木之能,且可济半夏、陈皮之燥性耳。”
培土抑木
高齐民-芍药甘草加薏米汤
【组成】白芍30~60g,炙甘草5~15g,薏米(薏苡仁)30~60g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。剂量上,成人要重予芍药、甘草,小儿则酌减剂量。
【功用】柔肝舒筋,缓急止痛。主治瘛疭、挛急、转筋、小儿摇头风。
【方解】本方由《伤寒论》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。芍药甘草汤用以治疗辛热伤营、筋脉失养所致下肢拘急。薏米,味甘微寒,《神农本草经》载其能“主筋急,拘挛,不可屈伸,风湿痹”。但后世医家多只用其健脾利湿、止带排脓,而忽略其缓解拘挛、培土抑木之功。《倦游录》载其“善治疝气”,高老师亦常用之,但常与大黄附子汤同用。
倪海厦曾用小建中汤(麦芽糖 30克、桂枝10克、白芍20克 生姜10克、大枣6枚 炙甘草 5克)治疗小儿体弱厌食和小儿多动症。如果合用四君子汤(再加党参15g、白术20g、茯苓30g),亦可补土虚,缓肝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