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藏象——心包
心包络,简称心包,亦称“膻中”,是心脏外面的包膜,为心脏的外围组织,其上附有脉络,是通行气血的经络,合称心包络。络学中将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并为表里,故心包络实际属脏的范畴。
位置
《素问灵枢类纂约注》:“两乳中间名膻中,为气海。气舒则喜乐,不舒则悲愁。心包又名心主,居心之下,代心行事,其所生病,亦与心同,臣使二字,正与君主相对。灵枢胀论曰:膻中者,心主之宫城也。”强调心包与心之间的君臣关系。
形状
《难经》言心包无形。
《疡医大全》:“滑寿曰:心包一名手心主,以脏象校之,在心下横膜之上,竖膜之下,其与横膜相粘,而黄脂裹者心也,脂之外,有细筋膜如丝,与心肺相连者,心包也,此说为是,凡言无形者非。又按《灵兰秘典论》十二官,独少心包一官,而多“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”一段,今考心包藏居膈上,经始胸中,正值膻中之所,位居相火,代君行事,实臣使也。此一官,即心包无疑矣。”
《类经图翼·经络》:“心象尖圆形,如莲蕊,外有赤黄镶脂,是为心包络”
生理作用
心包作为心的护卫,具有保护心脏,代心受邪的作用。心为君主之官,邪不能犯;心包为臣使之官,君主与臣使相对,外邪侵袭于心时,SHOU先侵犯心包络。如果心包受邪,也必然会影响心的功能,出现心的病症。如《类经·运气》记载:“心火盛则热及心包络,包络之脉历络三焦,故气游三焦。其在天则炎暑至,在物则木乃津,草乃萎。”
文献
《血证论·脏腑病机论》:“包络者,心之外卫。心为君主之官,包络即为臣,故心称君火,包络称相火。相心经宣布火化,凡心之能事,皆包络为之。见证治法,亦如心脏。”
《侣山堂类辩》:“包络者,包络于心下,多血而主脉,为君主之相。其脉起于胸中,出属心包络,下膈,历络三焦。……包络、三焦之气,并出于肾,一游行于上中下,而各有所归之部署;一入于心下包络,而为君主之相。……肾中之元阳,先天之水火也,君火与包络,后天之二火也。”
心之病,当治心包
《类经》曰:“凡治病者,但治包络之腧,即所以治心也。”心经没有五输穴。心为五脏六腑的大主,统管全身血脉,精神之舍,其脏坚固,邪气不能轻易侵犯。邪气直接犯少阴则心伤,心伤则神去,神去则亡。所以各类犯心的贼风邪气先犯其外经心包络。心包络是手厥阴心主之脉,主于时,各种侵犯心的邪气,都先犯心包络。
实际上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症与心是一致的。如热邪内陷、出现神昏、缠语等心神的病变,称为“热入心包”;痰阻心窍,出现意识模糊,甚至昏迷不醒等心神的症状,也称为“谈蒙心包”。故心与心包络在辨证论治上,没有多大差别。
热陷心包
温热病内陷营血阶段的证型之一。
症见:身灼热,神昏谵语,或昏愦不语,或痰壅气粗,舌蹇肢厥。治宜清心开窍。
方用: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,或紫雪丹、至宝丹。
痰蒙心包
即痰迷心窍,又称痰阻心窍。指痰浊阻遏心神,引起意识障碍。
症见:神识模糊、精神抑郁或举止失常、喃喃自语,或昏倒于地、不省人事、喉中痰鸣,苔白腻,脉滑等。治宜豁痰开窍。
方用:导痰汤和苏合香丸。
心绞痛
民国以前没有西医说的“心脏病”这个词,也就是“心绞痛”。这种病古中医称之为“胸痹”。
倪海厦治疗本病用过厥阴经的代表方“乌梅丸”,他说:“乌梅丸的辨证点:舌根有一块黄苔,老是不退掉,代表心脏被一层热痰包住。在这种情况下,会同时具有糖尿病、心脏病、高血压三个证。因为厥阴膏肓有病的时候,这里面有痰。……吃乌梅丸之后,这个人的心脏周围的痰会从大便里面排出来,然后他三个病都好了。”
又,《医旨》曰:“包络虚, 宜钱氏安神丸;虚而挟热, 醒心散;包络实热, 宜犀角地黄汤、十味导赤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