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宜“暖食”
明朝御医龚廷贤著《寿世保元》曰:“夏日伏阴在内,暖食尤宜。”“伏阴”指的是潜伏在人体内的寒凉之气。有的古代医家认为“伏阴”说的是“里虚”。元代名医朱丹溪在其所著的《格致余论·夏月伏阴在内论》中明确指出:“长夏气在肌肉,所以表实。表实者,里必虚。世言夏月伏阴在内,此阴字有虚之义。”简单地说,虽然夏季气温比较高,但是人体内还是有虚寒的,吃温热的食物比较适宜。
过食生冷无益
炎热之下,人易错觉,以凉驱热,却不知“火明则空”之理。热向外发散,中焦脾胃空虚,寒凉易乘虚而入,所以古人讲「冬吃萝卜夏吃姜」。热时非但不吃寒凉之物,反而宜在卯时至酉初之前饮姜茶,保护脾胃气。《脾胃论》云:「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」若脾胃仍然寒凉不适,又想吃辣,可以适量吃辣椒、白胡椒驱赶寒凉,醒脾暖胃。
过食生冷食物,不仅伤脾致水湿停运,加之夏至,过盛土气可乘肾水,使膀胱气化不利,易致人小便不利或水肿。
建议吃水果时,根据自身脾胃的承受能力,将水果榨汁煮开饮,等等。这是避免夏天“中空”伤害脾胃的万全之策。
老年人、孕产妇、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。
暖食“以热治热”
在夏季多吃“暖食”“以热治热”,利于解暑,因为温热的食物摄入后可刺激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,有利于热量的散发。
夏
季要多吃温热饮食,让身体适当出汗,有助于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。
另外,室内几乎都有空调,导致室内外温差大,人们进进出出容易着凉引发风寒感冒,出现鼻塞、流清鼻涕、头痛等症状,这时更要“暖食”,把汗发出来,症状很快就能缓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