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天士肝体阴用阳理论
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本体和作用。一般认为,“体”是Z根本的、内在的、本质的,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、表象。
金代李东垣《脾胃论.五脏之气交变论》言:“鼻……此体也,其闻香臭者用也。”是中医学较早关于体用概念的应用。
理论诠释
肝体阴用阳是脏腑体用理论的组成部分,明代张景岳、喻嘉言等医家将阴阳、脏腑、体用三者结合,奠定了脏腑体用理论的基础。而关于肝体阴用阳较早的记载,见于清代尤在泾《金匮翼·胁痛》。
清代名医叶天士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,发挥脏腑体用理论,提出了“精血主脏,脏体属阴,刚则愈劫脂矣”、“论脾为柔脏,体阴用阳”、“用辛酸甘缓,而和体用”等论述。
特点
叶天士肝体阴用阳理论还有两大特点:
肝体阴用阳是在脏腑整体观下提出的理论,这点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记载的华岫云对于叶氏治法的总结中明确体现出来,即“故肝为风木之脏,因有相火内寄,体阴用阳,其性刚,主动主升。全赖肾水以涵之,血液以濡之,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,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,则刚劲之质,得为柔和之体,遂其条达畅茂之性,何病之有”;
肝体阴用阳是理法方药体系中一环,是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理论。
应用
叶天士肝体阴用阳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
一是认识疾病,将肝脏的病理改变归纳为体病、用病两大方面,起到了执简驭繁作用;
二为指导治法,在认识疾病的基础上,提出治体、治用、体用同治等诸多主次分明、内容丰富的治法。
治法
叶天士认为“考《内经》治肝,不外辛以理用,酸以治体,甘以缓急”,提出治肝三法作为肝脏基本治法,并衍生出了更多具体治法。
1、辛以理用
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载“其用为动”,“动”字暗含肝主疏泄之意,肝主动,而不可过动,肝气过动则化生肝风、肝火、肝阳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言:“肝苦急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补之。”辛能调达肝用,恢复肝正常疏泄功能,“以辛补之”即以辛味补肝用之意。
2、酸以治体
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载“酸生肝”,自无出有,谓之生,生者补益、生长之意。酸合肝之性,能补益肝体,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对酸能补肝亦有记载。
3、甘以缓急
甘以缓急 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”,甘味之品有缓解辛味之品辛散之性、制约肝脏亢胜、预防脏腑传变等多种的作用;酸甘化阴,甘味之品能够配合酸味药养肝阴、益肝体。
肝体阴用阳理论是对肝脏生理、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,对于治法方药具有指导性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