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神汤官网

五腧穴、原穴

五腧穴、原穴的含义

五腧穴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、膝关节以下的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穴,其分布次序是从四肢末端向肘、膝方向排列的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说:“经脉十二,络脉十五,凡二十七气,以上下,所出为井,所溜为荥,所注为俞,所行为经,所入为合,二十七气所行,皆在五输也。”

原为原气之意。原穴就是原气流聚于四肢部位的腧穴。十二经脉在四肢腕、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,六阳经的原穴单独存在,六阴经则以五腧穴中的输穴作为原穴。

31.gif

32.gif

为方便记忆,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: 

少商鱼际与太渊,经渠尺泽肺相连,

商阳二三间合谷,阳溪曲池大肠牵。

隐白大都太白脾,商丘阴陵泉要知,

厉兑内庭陷谷胃,冲阳解溪三里随。

少冲少府属于心,神门灵道少海寻,

少泽前谷后溪腕,阳谷小海小肠经。

涌泉然谷与太溪,复溜阴谷肾所宜,

至阴通谷束京骨,昆仑委中膀胱知。

中冲劳宫心包络,大陵间使传曲泽,

关冲液门中渚焦,阳池支沟天井索。

大敦行间太冲看,中封曲泉属于肝,

窍阴侠溪临泣胆,丘墟阳辅阳陵泉。


五腧穴与阴阳五行

《难经·六十四难》指出:“阴井木、阳井金;阴荥火、阳荥水;阴俞土,阳俞木;阴经金,阳经火;阴合水,阳合土”。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,如图所示。

所有五腧穴的排列顺序都是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。所有阳经五腧穴所属的五行都是克制相应的阴经五腧穴的所属五行。《难经·六十四难》解释说:“是刚柔之事也。阴井乙木,阳井庚金。阳井庚、庚者,乙之刚也;阴井乙,乙者,庚之柔也。”刚柔之事即是刚柔相济、阴阳相合的意思。五脏为柔、六腑为刚。阴经五腧穴所属的五行与阳经五腧穴所属的五行虽然相克,但由于刚柔相济,也可以相合。如阳井庚金,庚就是乙之刚,阴井乙木,乙就是庚之柔,因此乙与庚不是相克,而是相合。


五腧穴的应用

其临床应用,《难经·六十八难》曰:"井主心下满,荥主身热,输主体重节痛,经主喘咳寒热,合主逆气而泄。"

1.井穴主治肝之疾患:“井主心下满”是指心窝部痞满,郁闷而言。肝属于木而主疏泄,如果疏泄不利,则肝气横逆可见“心下满”,如胸胁胀满、郁郁不乐、多疑善虑、急躁易怒、小儿惊风、乳蛾、癫狂、头痛头胀、呃逆、嗳气,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,以疏肝理气。

2.荥主治心之疾患:“荥主身热”。心属火,“身热”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。心与小肠相互表里,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,如热伤神明,则心烦、心悸、失眠及神昏谵语、狂躁不宁等;热伤津液,则口燥舌干;热移小肠,则小便短黄;热伤面络,则吐血衄血;热毒过盛,则舌红,脉数等,均可取荥穴以清心安神,泄热凉血。

3.输穴主治脾之疾患:“输主体重节痛”。脾属土,“体重节痛”是脾失健运,水湿阻滞为患。脾与胃相表里,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,如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,呕吐恶心,肢体浮肿,大便溏稀,就可以健脾和胃,运化水湿。

4.经穴主治肺之疾患:“经主喘咳寒热”;肺属金,与大肠相表里。“喘咳寒热”,为邪袭肺王,肺失宣降所致。其他与此有关的病症,如咽干咽喉痒,声音嘶哑,鼻塞不通,气喘少气,小溲不利,大便失调,脉浮,则可以用经穴,以宣肺解表,止咳降气。

5.合穴主治肾之疾患:“合主逆气而泄”,肾属水,与膀胱为表里。“逆气”,是指气机上逆的病症,如肾不纳气之上气喘咳等;泄指二阴病变,如遗尿、遗精,大便失调等,均属肾气虚衰,真元亏损而引起的病症,阳痿,可取用合穴以补肾育阳。又因为“逆气而泄”的病症不仅与肾,而且与胃有关。合穴主治肾脏疾患,也可以治疗胃的疾患。


原穴的作用

原气源于肾间动气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,通达头身四肢,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。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,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,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,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。在临床上,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,调节脏腑经络功能,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,抗御病邪的作用。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,称原络配穴,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。


联系我们

山东真谛之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-6813-199 quanshentang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