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气相求 同类相动
《易经.系辞》中所说的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,圣人作而万物睹。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,则各从其类也”
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,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。董仲舒通过声音共鸣的物理现象而试图抽象概括出普适的自然规律。
《春秋繁露·同类相动》:“天将阴雨,人之病故为之先动,是阴相应而起也;天将欲阴雨,又使人欲睡卧者,阴气也;有忧,亦使人卧者,是阴相求也;有喜者,使人不欲卧者,是阳相索也;水得夜,益长数分,东风而酒湛溢;病者至夜,而疾益甚;鸡至几明,皆鸣而相薄,其气益精;故阳益阳,而阴益阴,阴阳之气因可以类相益损也。天有阴阳,人亦有阴阳,天地之阴气起,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,人之阴气起,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,其道一也。明于此者,欲致雨,则动阴以起阴,欲止雨,则动阳以起阳,故致雨,非神也,而疑于神者,其理微妙也。”董仲舒认为,天和人同类相通,相互感应,天能干预人事,人亦能感应上天。
“有使之然者”自然是大道的规则,“非神也,而疑于神者,其理微妙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