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黄与土大黄
大黄
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、 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的干燥根及根茎。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,除去细根,刮去外皮,切瓣或段,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。前二种习称“北大黄”;后者习称“南大黄”。掌叶大黄主产陕西、甘肃,青海、四川及云南等地亦产,产量Z大;唐古特大黄主产青海、甘肃、西藏及四川等地;药用大黄主产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
【别名】黄良、火参、肤如(《吴普本草》),将军(李当之《药录》),锦纹大黄(《千金方》),川军(《中药材手册》),峻(藏名)。
【功能主治】泻热通肠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。用于实热便秘,积滞腹痛,泻痢不爽,湿热黄疸,血热吐衄,目赤,咽肿,肠痈腹痛,痈肿疔疮,瘀血经闭,跌打损伤,外治水火烫伤;上消化道出血。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。用于目赤咽肿,齿龈肿痛。熟大黄泻下力缓,泻火解毒。用于火毒疮疡。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。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。
土大黄
土大黄为同属波叶组植物藏边大黄、河套大黄(波叶大黄)、华北大黄、天山大黄等,主产于河北、山东、内蒙古等地。以根和叶入药。秋季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叶随用随采。
【别名】红筋大黄、金不换[江西、湖北]、血三七、化雪莲、鲜大青[江苏苏州]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止血,祛瘀,通便,杀虫。用于肺脓疡,肺结核咯血,衄血,流行性乙型脑炎,急、慢性肝炎,便秘;外用治跌打损伤,烧烫伤,痈疖肿毒,流行性腮腺炎,疥疮,湿疹,皮炎。
两者区别
两者来源于同属植物,植物形态又相似。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,具有泻下攻积,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,利湿退黄的功效。由于大黄市场需求量及消耗量均较大,利益驱使下易出现人为掺伪现象,土大黄为大黄的伪品之一,影响了用药疗效及。所以须注意鉴别。
1、生长习性
土大黄的生命力比较强,以野生为主,多生长在原有的山坡地带,喜欢干燥的环境,具有较强的耐旱性。而大黄喜欢湿润环境的植物,平时以人工栽培为主。
2、土壤条件
土大黄对土壤的要求不高,多数生长在砂质土壤中,可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正常生长。而大黄色喜欢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,人们栽培大黄时必须使用湿润的紫色土壤,而且在它生长过程中要经常浇水追肥。
3、分布范围
土大黄多分布在中国黄河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地区,而大黄则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湿润地区,特别是江苏,安徽,浙江等地。
4、药材性状
1)大黄:呈圆柱形、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片状,长3-17em,直径310em,除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,习称“锦纹”;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,有横皱纹及纵沟。质坚实,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;根茎髓部宽广,有星点(异型维管束)环列或散在,颗粒性;根木部发达,具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纹,习称“槟榔纹”,无星点。气清香,味苦而微涩,嚼之粘牙,有沙粒感,唾液被染成黄色。
2)土大黄:呈不规则圆锥形,外表红褐色,无横纹,质轻而松,断面无星点,无锦纹,直径多在5em以下,质紧密,折断面红棕色,根茎髓部无星点,木部宽广,射线细密,不具星点;气不清香而重浊,味先涩后苦。
大黄和土大黄的鉴别方法
5、功效
土大黄,入药后能促使人类血管收缩,能加快人类血液中氧气的交换,而且还具有清热解毒的重要作用。而大黄不但能清热解毒,还能活血化瘀,而且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。